年味飘香……

推荐人: 来源: 短文祝福语  时间: 2017-02-07 03:36 阅读:

  《年味飘香……》

  随着腊八粥煮熟的谷飘香——第一股年味儿已经向你走来~而后便一章章大戏一幕幕地拉开,有声有色有,有起有落地演义着古老民族传统有序的文化市井盛宴——过大年。

  而不像外国人过节那样情绪化地狂欢,和部落式的漫舞。也非现代单一的电视化明星娱乐,所带来的取悦性与政治性节日那么无味。

  过大年,是华夏民族的最大民俗节气,自有其综合性与趣味性容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~而且是常兴不衰越久越有意义的——

  二十二,贴窗花,

  家家户户春花开。

  万紫千红翘窗头,

  冰天雪地迎春来……

  窗外红花窗内暖,粉墙年画笑颜开。顽童们看完室外的窗花,又哄笑着去看各家的年画~《八仙过海》、《王喜儿卧鱼》、《五女拜寿》、《连年有鱼》……就数那《肉娃娃》,更是那小媳妇、老婆婆们抿嘴笑的所爱。

  二十三,糖锅沾,

  灶王爷爷要升天。

  买块麻糖糊糊嘴,

  上天不要乱胡言。

  见到玉帝言好事,

  带回吉祥再下凡……

  不知糊住灶王爷爷的嘴了没,反正是甜了小孩子们的小嘴了。害怕我们一次吃的麻糖太多,妈妈就哄我们说:“那麻糖是赤脚踩出来的,而且还不洗脚……”

  我们赶紧便不再吃了,小时候,常被善意地哄骗~从最早一哭就听到的“别哭,看——狼来了!”,到当时的“脚踩麻糖”……

  其实,传统的麻糖是用米糖熬制,撒有玉谷或去皮熟芝麻压制和热拉而成的~冻后脆,嚼着粘,入喉甜,回味无穷的……

  二十六,篜馒头,

  白白圆圆热乎乎。

  点个红点儿在上头,

  喜喜欢欢好兆头……

  过去白面稀缺,能吃上白白虚虚绵绵软软的热馒头,那可真得过年时才能有的……

  二十九,煮猪头,

  一口大锅滚嘟嘟。

  十里闻得煮肉香,

  二十里地口水流。

  留着耳朵拌凉菜,

  香香脆脆有嚼头……

  这可是一年之中最为解馋的时候。从小猪娃儿养成一口大肥猪,付出了全家人多少的辛劳——那时人都没饭吃,根本没有剩饭喂猪的。全凭我们和妈妈利用工余和学间挤出时间去拔猪草,熬猪饲……到头来猪肉还得都卖了,能留一颗猪头过年,已经算是好人家了。

  我们家煮猪头时,得去接来爷爷奶奶,只有家中长辈,才有权剥猪头肉的。我早早就坐在奶奶身边,等着她就剥,就往我的小嘴边捏来一小块,香味欲滴烂而油滑的猪头肉,至今都留有余香……

  大年三十更忙乎,

  打扫庭院挂灯笼。

  隆旺火,贴春联——

  爆竹声中一岁初,

  春风送暖入屠苏。

  红红火火纸糊年,

  高高兴兴人增寿……

  傍晚,随着第一声爆竹响起~大铁锅里煮饺子,热气腾腾水花开。鼔鼔元宝翻“江海”,滚滚财宝捞上来——饺子里包有新硬币,谁能吃到更有福!

  此时,爸爸还在忙着糊最精致的走马灯。外形是八宝六楞宫灯,上下都有剪纸花边流苏。内部是一架伞状风轮,风轮边缘悬挂戏剧人物,下面点燃蜡烛,热气上升,推动风轮转动,戏剧人物就活生生地转动起来,在灯光的照耀下,循环地上演着动人的“皮影戏”……

  我们一群小孩子心思早就不在饭桌上了,外面几声鞭炮响,急急忙忙探头望——装上一把瓜子,拆上半辫散鞭炮,点一柱炮香,拎一盏灯笼,大家庭体面的孩子,就这么全皮挂登上了自己的“春晚舞台”……

  “啪,啪——”几个小鞭炮,丢到花花女儿群,吓得女孩子们一哄而散,笑骂连连……在外面玩得冷了累了,随便到谁家,都会任这些小顽童烤炉火,喝热水,水里还泡着杏干儿,果干儿,甜甜酸酸地既解渴又好喝……喝几口,一丢茶碗儿又跑出去追别的小伙伴去了……

  过去,庭院式、大杂院儿、胡同巷

  ~连片式的居住环境,为人际交往与融合,提供了最为合理便捷的客观条件。这就是“远亲不如近邻”典故的出处吧!由其过年时,更体现了街坊四邻如一家的邻里情谊。由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,过年时随便到谁家,都是很受欢迎,且很随意的。因此,过年,就是红火孩子们,所以那时候的孩子们觉得过年特别有意思……不像现在,都得呆坐着看电视,这种隔着屏幕的娱乐,再编排,也不可能适应亿万活人的需求的,只有民族的才是生动宝贵的。

  没等玩够,隆炭旺火的人家就有开始提前点燃的了。而后,便洗手净面,准备接神了。迎接天神之前,先得把祖先的灵位安置好。大户人家有木刻油漆,永久的祖先灵牌。小户人家就用白纸折成中空的正方楞柱碑形

  ,立式书写上祖先的称谓与大名,就是过年时专设的另时牌位了。

  洁面洗手后,先为祖先上香,然后由家中主男,在旺火上焚黄表(黄纸)烧香,四门大开,接神,就开始了——鞭炮齐鸣、烟花绽放……各路神仙腾祥云一一下凡,唯独财神爷还没回来。传说~财神爷懒,初二临晨才下凡……

  接下神,大人们要把旺火上燃烧通红的炭块挾回家里的大灶,火炉之中,叫作“接旺气”。在接过旺气的旺火边,烘烤馍馍,叫作“烤元宝”,烤得黄澄澄时,还真像是金元宝呢!~吃起来皮儿脆,里面软,真香!

  然后,全家人围坐在桌子边喝茶,享用各种干果点心。这时,孩子们就下地,到垫子上为长辈扣头,领取压岁钱了——这是一年中唯一一次名正言顺的获得,当然开心了!

  没等所有的孩子们扣完头,天就大亮了,说是熬年,但对孩子们来说,红火得一眨眼就已经是第二年了。初一,不在一起住的,首先要给爷爷奶奶、叔伯婶子们拜年。而后,邻里长辈也得拜,不分多少,都会得到压岁钱的,祝愿——岁岁平安,年年幸福!

  初二临晨接财神,

  隆堆柴火迎喜神。

  家中主力拜几拜,

  接回财神喜盈盈……

  接完财神,上好香,一大早,小两口就要回娘家,拜岳父岳母,舅舅舅母了——

  小媳妇新女婿,

  拎着点心回娘家。

  背着顽皮小外孙,

  舅舅早早迎出去。

  抱抱外甥还哭涕,

  尿尿湿了舅舅衣

  打屁股,舍不滴……

  岳父岳母好招待,女儿女婿笑颜开……顽皮外孙更难哄,吃完喝完要回去——“外孙就是狗,吃了喝了走”——

  初三、四闹红火,

  纽秧歌,放鞭炮。

  划旱船,踩高跷,

  抬阁脑阁更奇妙。

  层层高抬层层舞,

  空中戏剧真热闹……

  当秧歌队舞到各大商户买卖门前时,都要打开场子,转圈起舞,表演一凡。然后,拿得赏钱,喝口东家端出的热茶,就又上大街纽开了……

  破五日,扫穷土,

  炕席下面也打扫。

  不见红日就倒土,

  放串鞭炮驱穷鬼!

  初五是去病驱邪,摆脱贫困的日子。前一天晚上就彻底清扫家院,将垃圾收集一处,第二天黎明之前就要彻底清倒干净。清清爽爽过了年,精精干干重开颜……

  初六日,斋戒天,

  小户就送祖宗爷,

  吃斋烧香送祖宗,

  开工出门干事业……

  到了初六晚上,小户人家就要送祖宗了——烧香焚塑(纸扎的牌位),用只罗面的罗子朝大路一滚,以示用车送走了祖宗……

  正月十五正月正,

  张灯结彩舞龙灯。

  各种红火都出动,

  热闹非凡灯火明。

  家家户户喜洋洋,

  青年男女搞对像。

  一年最大狂欢节,

  歌舞狂欢真红火……

  正月十五,是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~狂欢又有章节,热闹又不胡闹,各种活动欢乐有序,内容丰富,精彩纷呈……

  过了正月十五,大年基本就算结束了。但人们好像是意犹未尽,所以,还有个二月二——

  二月二龙抬头,

  油炸糕红豆粥。

  男女老少要剃头,

  图个吉利剃激溜……

  到了二月二,还能闻到大年味儿——过了这一天,就得去干活儿,大年才算彻底过完了——万事从头越,勤劳换丰年,年年有喜事,岁岁都平安……

  尚全旺.

  转自于:中国散文诗歌。

温馨提示:以上是【经典美文啦】为您详细介绍了年味飘香……,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。

经典美文啦:https://www.meiwenla.com/

赞助推荐